我国首次出现“非洲猪瘟,面对猪瘟该如何防控?
1、防控途径:在生物安全措施方面,养殖场要严格人员、车辆、物资进出管理,进入需彻底消毒,防止病毒传入。比如人员更换工作服、鞋套,经消毒通道进入。加强猪群管理,提供营养均衡饲料,控制养殖密度,保证良好通风、温度和湿度,增强猪只抵抗力。还要严格监测,定期对猪群采样检测,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隔离、送检。
2、一是生物安全防控:这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基础和关键。猪场要建立严格的隔离设施,比如设置围墙、防疫沟等物理屏障,阻止外来动物进入。人员进出需严格消毒、更换工作服和鞋,避免将病毒携带入场。物资进入也要经过严格消毒处理。
3、控制传染源方面:一旦发现非洲猪瘟疫情,需立即对病猪及同群猪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,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。同时,要加强对生猪养殖、交易、运输等环节的监测排查,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猪只,做到早发现、早处置,从源头控制病毒传播。
4、环境消毒对于预防非洲猪瘟是非常关键的。我们要控制好猪群周围的环境,人、车等都不能放过。对于能够直接进入到猪舍内的人与车辆,在进入前都要进行彻底消毒。要注意不可让其他家畜禽或者是野生动物接近,极有可能会携带病菌。
5、要达成消灭非洲猪瘟的目的,有以下两种重要途径:一是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控:养殖场需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,设置隔离设施,人员、车辆、物资进出都要有严格的消毒程序。比如进入养殖场的人员要更换工作服、鞋套,经过消毒通道;车辆要全面喷雾消毒、轮胎也要进行消毒处理。
6、加强生物安全防控:这是当前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举措。一方面要严格猪场的隔离措施,设置有效的物理屏障,阻止外来动物进入猪场。比如建设围墙、隔离带等设施。另一方面,强化消毒工作,定期对猪舍、养殖设备等进行全面消毒,采用合适的消毒剂,像过氧乙酸等,能有效杀灭环境中的非洲猪瘟病毒。
中国有非洲猪瘟吗
1、年之前,中国没有非洲猪瘟。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:传入中国的非洲猪瘟病毒属基因Ⅱ型,与格鲁吉亚、俄罗斯、波兰公布的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为995%左右。
2、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、出血性、烈性传染病,起源于非洲。早在1907年,这种病毒就在东非野生疣猪中出现。部分野猪因感染而死亡,部分则成为病毒携带者。这些病毒携带者将病毒传给了家猪,导致家猪感染后全部发病,死亡率高达100%。这便是非洲猪瘟疫情的起源。
3、年8月3日。据农业农村部网站8月3日消息,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8月3日发布,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一起生猪非洲猪瘟疫情,这是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。
4、自2018年8月3日中国确诊首例非洲猪瘟疫情以来,截至2023年2月14日,全国共报告发生162起非洲猪瘟疫情,导致约120万头猪死亡。 所有因病死亡的猪只均经过化尸池处理、焚烧处理或发酵处理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。
5、非洲猪瘟在中国多个省份和地区蔓延,造成大量猪只死亡,猪肉价格上涨,对猪肉产业和农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。 欧洲方面,波兰是首个发现非洲猪瘟的国家,自2014年以来一直在应对此疫情。 其他欧洲国家,如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,也报告了非洲猪瘟疫情。
6、研究证实,2018年传入我国的非洲猪瘟,与格鲁吉亚、俄罗斯、波兰公布的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高达995%。
非洲猪瘟是如何传入中国的?
非洲猪瘟跨国境传入的途径主要有四种:生猪及其产品国际贸易和走私;国际旅客携带的猪肉及其产品;国际运输工具上的餐厨剩余物;野猪迁徙。从18年的下半年开始,非洲猪瘟就已经传入我国了。之后迅速在各个地区广泛的传播,给广大养殖户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损失。
非洲猪瘟的跨国境传播主要通过四类途径:生猪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与走私;国际旅客携带的猪肉及其产品;国际运输工具上的餐厨剩余物;野猪的自然迁徙。自2018年下半年起,非洲猪瘟已传入中国,并迅速在各地区扩散,给养猪业带来了重大损失。
非洲猪瘟跨国境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有四类。首先,生猪及其产品国际贸易和走私是非洲猪瘟传入的常见途径。由于我国与非洲猪瘟发生国家有频繁的人员交流和货物贸易往来,加上猪肉价格较高,走私活动频繁,增加了病毒传入的风险。其次,国际旅客携带的猪肉及其产品也是病毒传入的一个渠道。
发表评论